彩虹色條紋裝飾的教學樓、木質(zhì)茅草尖頂、隨處可見的獨龍牛頭像
這里是云南省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九年一貫制中心校
是獨龍族孩子們走向未來的搖籃
獨龍族把最好的都留給了孩子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獨龍族的未來.mp3來自中國之聲00:0007:16
曾年人均收入僅九百元
教室走風漏雨、用樹干當桌子
早上6點40分,清脆的起床號喚醒了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獨龍江鄉(xiāng)中心學校的孩子們從睡夢中醒來。
背后,碧綠的獨龍江水一路向南奔流;遠處,白云繚繞中的雪山巍峨聳立...... 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中間的河畔谷地有些封閉狹窄,矗立在這里的獨龍江鄉(xiāng)中心校是整個鄉(xiāng)鎮(zhèn)占地面積最大、最氣派、最有活力的地方。
獨龍江鄉(xiāng)九年一貫制中心校的校園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聽說這里也曾有過教室走風漏雨、用樹干當桌子的艱苦歲月,這勾起了我的好奇。我首先來到已經(jīng)退休的第一位獨龍族校長高德生家里尋找答案。
老校長剛剛從菜地里回來,進到屋里,木柴燒得正旺,一口被燒得發(fā)黑的大鍋里米湯不斷翻滾,一串串熏干的臘肉掛在屋頂上散發(fā)著煙火的香氣。
高德生說,熏肉是依舊是不少獨龍族人喜歡的食物保存方法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對坐在小木桌旁,高校長和我聊起了過去獨龍族孩子上學的那些事兒。
新中國成立之前,獨龍江沒有一所學校。如今,上了年紀的老人,不識字的人不在少數(shù)。直到1952年,獨龍江才開辦了第一所小學——孔目小學。在那個年代,上學是一件奢侈的事。
1978年改革開放,文化教育事業(yè)改革也走進了獨龍江鄉(xiāng),到1990年時,這里已經(jīng)擁有了13所小學。但由于各個村落之間距離遙遠、條件有限,需要有個中心校來統(tǒng)一管理。這中心校第一任校長的重擔,便落在了高德生的肩上。當時獨龍江鄉(xiāng)的年人均收入僅九百元左右,學校條件的艱苦可想而知。
高德生老校長在自家的伙房里接受記者采訪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高德生還常常到村里的教學點去了解老師和學生情況。然而,在閉塞的大山之中,獨龍江鄉(xiāng)下轄的6個村落相距甚遠,加之山路艱險難行,經(jīng)常走完所有學校,半個月就過去了。
高德生:“當時的教室是茅草房,一遇上下雨,教室就漏水,孩子們拿著盆子接水。實在漏水太多,接不過來了,我們就干脆挪課桌,哪里不漏水,就把桌子挪到哪,哈哈哈。當時學校里也沒有像樣的課桌,我們就把樹干削平當桌子......”
走風漏雨的教室、衣不遮體的孩子......回憶起過去的場景,63歲的高德生仍然歷歷在目。雖然他口音很重,但連比帶畫中,我還是能夠感受到孩子們求學的不容易。
27歲的數(shù)學老師東奇英就是那時候“缺糧少衣”的獨龍族孩子,第一次面對話筒,略帶靦腆。她說當時簡陋的校舍內(nèi)沒有食堂,只能在家里用石磨磨了糧食當口糧,然后翻山越嶺背到學校。
東奇英:“放學之后自己去背柴。后來我4年級去貢山縣的茨開完小,都是坐大卡車一車把我們拉去,當時條件是非常非???,穿的破破爛爛地就去縣里面讀書了?!?/p>
獨龍江鄉(xiāng)中心校數(shù)學老師東奇英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面對這樣的情景,高校長坐不住了。他想給孩子們提供能夠遮風擋雨的教室,他想讓貧困的孩子能夠免于輟學,他想讓更多的老師愿意留下……
高德生:“當時是可憐了,當時我們下去到每個小學,就是看不下去,衣服沒有,鞋子沒有?!?/p>
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而且食宿全免費
2006年,當?shù)卣粌H出資建設了新的校舍,還給獨龍族孩子們提供了包括學前教育在內(nèi)、長達14年的免費教育,連住宿、吃飯全都不要錢。
獨龍族的孩子如今搬到了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離開高德生老校長的家,斜對面學校里傳出的歡快笑聲,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現(xiàn)在。走進獨龍江鄉(xiāng)中心校,我看到如今的獨龍族孩子們已經(jīng)搬到了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里,住進了干凈整潔的宿舍樓,學校食堂還會每天變著花樣兒做營養(yǎng)餐。
學生:“秋天”“秋天”......
老師:“好,手打直,跟著老師一起寫:秋,禾木旁。注意,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
學生:“左窄右寬”!
一年級一班的小學生們,正在用手比劃著“秋天”的字形。旁邊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課上,同學們在用樹枝、廢棄筆芯、小木棍等材料 ,拼接成一個個長方體。數(shù)學尹老師說這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讓孩子們對立體幾何有更加直觀的理解。
一年級一班的教室里孩子們一筆一劃學寫字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五年級的教室里,孩子們“動手”學習立體幾何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看到我在拍照,孩子們舉起了勝利的“V”字手勢,一點也不怯場。雖然好奇記者的到來,但眼神中沒有一點兒躲藏與害羞。
孩子們向記者比著“V”字手勢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獨龍江鄉(xiāng)中心學校校長楊四洋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學校成立當初只有一個老師,而且還是由當時的解放軍兼職,學生同樣少得可憐。如今,獨龍江鄉(xiāng)中心學校,小學生和初中生已經(jīng)達到了近800人,下轄的三個村校的學生也有近100人。
下課了,孩子們做完眼保健操后沖出教學樓、來到操場,在獨龍族歌曲的伴奏下手拉手,圍成一個又一個圓圈跳起了民族舞,五顏六色的衣服與彩虹色條紋裝扮的教學樓相互映襯,校園里充滿了勃勃生機。
孩子們在操場里跳民族舞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家長重視教育
學生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有夢就有希望》是獨龍江鄉(xiāng)中心校的校歌。作為從原始社會直接走來的民族——獨龍族的孩子和其他民族的孩子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享受著平等的教育權(quán)利。東奇英老師說,她和其他老師們都有一個執(zhí)著的信念,就是要讓獨龍族的學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東奇英:“畢業(yè)后我考的是學前教育,這邊剛好缺一個崗位,可能我想改變一下這邊的...那個,就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為家鄉(xiāng)吧?!?/p>
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生好,一切都好”
攝影:央廣記者王逸群
作為新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少數(shù)民族,作為一個曾經(jīng)飽嘗與世隔絕、貧窮落后的民族,獨龍族人民也深深懂得了“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道理。
如今,從獨龍江鄉(xiāng)孔當村、迪政當村......每一家人都會把自家孩子取得的獎狀貼在屋里最顯眼的位置。楊四洋校長告訴我,在奮力追趕的過程中,獨龍族把一切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如今,獨龍江鄉(xiāng)全鄉(xiāng)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鞏固率100 %。
“控輟保學”清零行動中下鄉(xiāng)給家長做工作的楊校長
攝影:楊四洋
孩子們輟學、逃學是最讓楊四洋校長頭疼的事情之一。雖然剛剛來到學校主持工作一年多,但是為了讓那些輟學的孩子們重新回到課堂,過去一年他和老師們不知道有多少次下村給家長做工作,獨龍江鄉(xiāng)下轄的每個村他都跑了個遍。在他的朋友圈內(nèi),還曬著鄉(xiāng)政府、村委會、任課老師等等一起下村做工作的照片。
楊校長:“實話實說,現(xiàn)在家長重視教育的程度比原來強多了。我們獨龍族的孩子,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孩子越來越多。獨龍江九年一貫制學校,是獨龍族孩子們學習的樂園,也是獨龍族孩子們走向未來的搖籃?!?/p>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guān)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 - 在線投稿
版權(quán)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