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發(fā)忠
筆者手中有兩通郭沫若先生遺札的復制件,是李瑾(瑜甫)師1983年親手贈與我的。
李瑾(1930—2003),字瑜甫,號韋堂,四川自貢人,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1956年考入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副博士研究生,師從容庚、商承祚教授研治甲骨學、金文及青銅器斷代。瑜甫師一生勤勉治學,成果豐碩,除作為編委兼收字組組長參編《漢語大字典》(8卷本,收列漢字5.6萬個)外,還出版專著《殷周考古論著》(38萬字),并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48篇,尚有未刊書稿《殷商方國地理志》(40萬字)。
1960年瑜甫師因人事檔案及其他原因而影響分配,遂留古文字研究室。1962年經(jīng)郭沫若函介,分配至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工作。1970年,因?qū)W校撤并加入華中師范學院。八十年代初期擔任中文系漢語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筆者有幸成為其開門弟子。
當時我去瑜甫師家請學時,瑜甫師經(jīng)常談到郭老的學問及其與導師容庚和自己的交往軼事,言談間不時流露出對郭老敬佩、感恩之情,還出示兩封郭老的親筆信和郭老簽名贈書《讀隨園詩話札記》,并詳述其來歷。瑜甫師見我愛不釋手,遂贈送給我兩封信的復制件。
這是兩封與瑜甫師相關(guān)的私信,我如獲至寶,時常拿出來觀賞。后來去海南又北京,跨時近四十年,一直珍藏在身邊。
我查閱了《郭沫若書信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這兩封書信并未收入。我不知道這兩封信的原件是否存世,但無論從學術(shù)角度、文獻角度還是書法角度,均應將之公諸于世,嘉惠學林,同時也補《郭沫若書信集》之缺失。
第一封信內(nèi)容如下:
李瑾同志
您的《懸棺葬習疏略》一文,已由人日
轉(zhuǎn)來我處,匡補了我的不逮,謝謝您?!对洝?/strong>
將出單行本,擬作為附件,諒同意。
敬禮!郭沫若 七、三
經(jīng)查,郭沫若所著《讀隨園詩話札記》(作家出版社1962年9月),其附錄確有《懸棺葬式疏略》一文。該書《后記》提到:“關(guān)于廣西全州的石棺和福建武夷山的虹橋板(第四十五則),我因未曾目驗,不知為何物。有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生李瑾,寄了一篇《懸棺葬式疏略》來,以為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懸棺葬或風葬。這種習俗在國內(nèi)分布很廣,《楚辭·招魂》中也有所詠述。國外則印度支那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琉球群島等地都有。其俗先將死尸盛于船棺、懸于高山絕壁,聽其風化。然后將遺骨納入罐內(nèi),置于巖穴中,穴外有欄桿或窗簾圍護,名曰‘鬼堂’。所說殆得其實際。”
郭老在書中點名“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生李瑾”,并肯定“所說殆得其實際”,對瑜甫師而言是無尚的榮光和莫大的鼓勵。
由此可見,郭老此信應寫于1962年7月3日。用了尊稱“您”,還稱贊其“匡補了我的不逮”,并擬將所寄文章作為附件出版,這對一個在校研究生來說是多么高的待遇和評價!這無疑是瑜甫師的高光時刻,也預示其學術(shù)研究有了高的起點。
瑜甫師收到郭老第一封信后,迅即回信以致謝意,并表示同意拙文作為附件。1962年9月《讀隨園詩話札記》在作家出版社出版,10月瑜甫師即收到郭老寄贈的樣書,郭老在樣書(現(xiàn)存河南大學涂白奎教授處)扉頁用毛筆寫有“李瑾同志,郭沫若,一九六二、十、八” 。
瑜甫師隨即給郭老寫信,除表示感謝外,還詳細介紹自己的學習研究情況、畢業(yè)分配遇到的問題以及遠在武漢的未婚妻的現(xiàn)況,并懇請郭老幫忙介紹到武漢工作。
郭老接信后同情其處境,欣賞其才華,決定施以援手,很快寫了下面這通介紹函。
第二封信內(nèi)容為:
錢遠鐸同志:久未晤面,近來好否?茲有李瑾同志來信,索為函介。李同志,據(jù)我所知,確能認真研究,學有所得。如能予以一定的工作崗位,我相信他是能夠努力稱職的。關(guān)于李同志的經(jīng)歷,中山大學諒能詳為介紹。謹此奉達,順致敬禮。
郭沫若
一九六二、十二、十七
收信人錢遠鐸,是中共早期革命理論家、社會活動家、“紅色教授”錢亦石之長子,“人民音樂家”冼星海之大舅哥。抗戰(zhàn)時期錢老曾在郭老任廳長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從事宣傳工作。解放后錢老曾任湖北省文教廳督學、湖北省參事室秘書主任、民革湖北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時任湖北省文化局副局長。
信中郭老所言“李同志,據(jù)我所知,確能認真研究,學有所得”,對瑜甫師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
錢老接到郭老這封信后,旋即向湖北省教育廳推薦,省教育廳明確表示可以考慮接受,但因不是湖北畢業(yè)生必須征得廣東省高教局同意,否則無法解決戶口問題,后中大出面與廣東高教局做工作,瑜甫師才于1963年以應屆畢業(yè)生身份順利分配到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任教員。
作為郭老的四川同鄉(xiāng),瑜甫師說“私淑郭鼎堂先生有年”,其介紹人就是其導師容庚先生。容老與郭老結(jié)交幾十年,情誼甚篤,從1929年到1962年,郭老寫給容老的私信達60封。容老時常教誨容門弟子,要多讀郭老的書,從中領(lǐng)悟治學之道,學習他“抓題目”的本領(lǐng)。1959年夏,容老帶領(lǐng)助手和研究生北上考察,郭老在家中接見,瑜甫師遂與郭老結(jié)識。1978年6月郭老逝世,容老在《懷念郭沫若同志》中提到:“一九五九年我?guī)е?、研究生到北京參觀學習,郭沫若同志得悉后,立即撥冗接見,除和我討論有關(guān)問題外,還親切地詢問我的助手及研究生們的學習情況,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焙髞砣堇厦鴳椡ㄏ壬幾⒉⒊霭妗豆魰啞氯莞芬粫?/p>
瑜甫師對郭老、容老的敬仰之情時常流露筆端?!霸谖覈笾芮嚆~器研究中,以郭沫若和容希白先生的成就最大,本表無論在材料出處方面還是持論方面,多取自郭、容二先生著作,在此,謹向兩位先生表示感謝”(《楚國銅器著錄表稿》)。1982年瑜甫師發(fā)表著名論文《漢語殷周語法問題檢討》有個附記:“作者忝列本師容希白教授門墻,從治殷周古文字,又私淑郭鼎堂先生有年;對于王力先生殷周語法問題頗有異見。本文作于1963年,嘗寄呈鼎堂先生寓目,斧削手澤,墨瀋猶新,而先生忽忽已歸道山。今復董理此文,把筆臨紙,不勝唏噓之至!”
1986年瑜甫師又確定筆者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為郭老的《殷契粹編》。在瑜甫師及黃建中師的悉心指導下,筆者于1988年寫成《郭沫若〈殷契粹編〉讀?!芬晃?,經(jīng)胡厚宣先生評審、張舜徽主持答辯,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該文后刊發(fā)于《甲骨語言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一書中。
由此看來,與郭老的情份真可謂:一門三代緣,延綿一甲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lu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 網(wǎng)絡(luò)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guān)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合作咨詢
版權(quán)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