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通訊員 劉薇 熊師
4月23日,人民海軍迎來成立70周年紀念日。從戰(zhàn)火中走來,向深藍駛去,人民海軍從近海到大洋,逐步發(fā)展成為五大兵種齊全、核常兼?zhèn)涞膽?zhàn)略性軍種。
礪劍大洋,有我湖北力量——
湖北是“戰(zhàn)艦搖籃”,在鄂軍工船舶研究所總體設計了國產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
湖北是擁軍大省,有11艘海軍艦艇以湖北城市命名;
湖北是“海軍軍官的搖籃”。位于武漢的海軍工程大學,先后向海軍輸送10多萬名高素質軍事人才,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國將軍、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戰(zhàn)艦搖籃”孕育國之重器
航空母艦,國之重器。
連日來,央視官方微信發(fā)布消息《震撼!首艘國產航母第五次海試,大量內部畫面公開》在網絡熱傳,網友爭睹航母風采。
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2017年4月26日下水,首艘國產航母牽動人心。截至目前,首艘國產航母已成功完成平臺和多個系統(tǒng)的試驗試航任務。
首艘國產航母,正是由在漢單位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以下簡稱“七〇一所”)總體設計的。該所是我國唯一承擔水面戰(zhàn)斗艦艇和中小型潛艇總體研究設計任務的核心軍工科研單位,是我國海軍主戰(zhàn)裝備研究設計的“國家隊”,有“戰(zhàn)艦搖籃”的美譽。
七〇一所航母設計師團隊,平均年齡35歲,其中90%是黨員,60%以上人員擁有博士或者碩士學歷。
從造小艇到建“大船”,七〇一所見證和親歷了人民海軍從弱到強的壯美航跡。
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主席在南京檢閱海軍時,幾天時間里5次寫下同一句話:“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當時,共和國百廢待興、技術落后,還沒有能力設計和建造海軍戰(zhàn)斗艦艇。
1961年6月,國防部七院第一研究所(七〇一所前身)成立,該所是我國第一個海軍戰(zhàn)斗艦艇總體研究所,海軍戰(zhàn)斗艦艇從此走上自主研發(fā)之路。
3年后,我國首次自主研制的水面戰(zhàn)斗艦艇037艇交船?!霸嚭狡陂g,037首艇就立下赫赫戰(zhàn)功。”該所負責人介紹,當時,037艇奉命執(zhí)行殲滅敵特運輸船戰(zhàn)斗任務,作為指揮艇,一舉擊沉敵船。
從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到“中華神盾”驅逐艦、“中華神锏”常規(guī)潛艇、“海上先鋒”護衛(wèi)艦,50多年來,該所先后為人民海軍研究設計了多型主戰(zhàn)艦船,出色完成了以航母工程為代表的多項國家和海軍重點工程的研制任務,助力我國海軍裝備研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艦城同名血脈相連
千里情緣一艦牽。
3月7日,恩施代表團與海軍某部舉辦軍地共建座談會,簽訂軍地共建協(xié)議。至此,“恩施艦”正式命名。
2016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和恩施軍分區(qū)向海軍申請,提出以“恩施”命名一艘新型護衛(wèi)艦,獲得海軍批準同意。
除恩施艦外,還有10艘以我省城市命名,分別是武漢艦、襄陽艦、宜昌艦、黃岡艦、黃石艦、荊州艦、荊門艦、鄂州艦、咸寧艦和孝感艦,它們是流動的湖北名片。
戰(zhàn)艦在遠航,家人在牽掛。
2008年12月26日,中國海軍首批護航編隊3艘戰(zhàn)艦奔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軍事力量赴海外維護國家戰(zhàn)略利益。
護航編隊中,出征首艦正是舷號169的武漢艦。護航的124天里,武漢艦及其編隊先后為41批212艘次船舶護航,成功解救多艘遇襲船只,被護船舶和人員百分之百安全,同時還刷新了海軍歷史上航行時間、總航程等多個紀錄。
近年來,有人用“下餃子”形容人民海軍的新戰(zhàn)艦入列。2015年以來,黃岡艦、黃石艦、荊州艦、荊門艦、鄂州艦、咸寧艦等先后入列。
艦城同名血脈連,萬里海疆荊楚情。
武漢艦一“出生”就與湖北、武漢結緣,部隊在挑選官兵時,有意向湖北籍傾斜;戰(zhàn)艦里滿是荊楚元素,黃岡艦內部還布置了《黃岡賦》和9位黃岡籍革命功臣的展板。
千里之外,官兵也牽掛著第二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2016年8月5日,武漢遭遇特大洪災,武漢艦官兵得知后捐款5萬元,表達他們對武漢人民的牽掛。
10萬軍官建功海疆
“帥氣、陽光,顏值爆表……”
4月20日上午,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發(fā)布會上,湖北籍海軍新聞發(fā)言人程德偉首次亮相,就受到廣泛關注。
42歲的程德偉是仙桃市西流河鎮(zhèn)王場村人,長期在水面艦艇部隊工作,現(xiàn)任海軍參謀部軍事訓練中心主任。曾率艦執(zhí)行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戰(zhàn)備遠航及演習演練等任務,出訪亞非歐近20個國家。
我省征兵部門相關人士介紹,我省每年向海軍部隊輸送大批優(yōu)質兵員,湖北籍官兵建功海疆的勵志故事,激勵著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軍營、挺進深藍。
2018年6月,在海軍偵察兵比武體能項目比賽中,宜昌市西陵區(qū)大學生士兵向雄雄斬獲第一名。消息傳回家鄉(xiāng),整個城市為之驕傲。
去年年底,“大國兵匠”肖海生的事跡頻頻登上各大中央媒體。海軍士官肖海生來自我省應城,入伍以來兩次榮立二等功、1次榮立三等功、7次獲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被稱為“操縱中國潛艇AIP系統(tǒng)第一人”。
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獲得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勛章”。該校學科專業(yè)覆蓋了海軍絕大部分武器裝備,先后為部隊輸送了10多萬名高素質軍事人才,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國將軍、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
2013年以來,該校先后有某研究室主任何琳、教授朱石堅、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原教授董文才,電子工程學院指揮信息系統(tǒng)工程教研室教授李敬輝、訓練部模擬仿真中心教授張曉峰、教授肖飛等立功受獎,包括“八一勛章”1人次,一等功2人次,二等功2人次、三等功3人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