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打糍粑
圖為:手工制作糍粑
圖為:做好的糍粑要用竹簸箕晾一周左右
圖為:晾干的糍粑可泡在清水中保存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孝斌黃士峰通訊員熊柏林
“嘿嘿……嘿嘿……”1月27日下午2時許,武漢市新洲區(qū)汪集街最北端的太和村,響起整齊的號子聲。村民陳勇夫婦和十多位鄉(xiāng)親,輪流上陣打糍粑,迎接豬年春節(jié)的到來。
兩天前,46歲的陳勇就將20公斤上好糯米,洗凈后浸泡在清水里。
工序早已熟稔于心。浸泡充分的糯米,控干水后裝進純木做成的甑里,然后把甑放進裝水的鐵鍋。事先劈好的木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燒。糯米蒸熟后的香氣慢慢飄散開來,越來越濃,站在屋外都聞得到。
45分鐘后,灶火熄滅。陳勇和妻子把甑抬進堂屋,將蒸熟的糯米倒進干凈的粑缸。粑缸用石頭鑿成,穩(wěn)穩(wěn)放在紅墊子上。
接下來,好戲正式上演。四位前來幫忙的男村民,一人手持一根酒盅粗細的粑棍,團團圍著粑缸,不停轉(zhuǎn)圈按、擠、攪著糯米。騰騰的熱氣中,他們齊聲“嘿嘿……”喊著號子,帶著動感的節(jié)奏。其他村民不時上前換換手,還有村民在一旁指點、拍照。
打糍粑的村民們,在濃郁的糯米香氣中談笑風生,討論著怎樣過個豐收年。
一缸糍粑要打15分鐘左右,粒粒分明的糯米全部被搗碎,漸漸成為緊實的一團。四名村民一齊使力,用粑棍把糯米團舉到旁邊的案板上。
此時的糯米團,還有些燙手。拽下一塊,蘸上砂糖、花生米、芝麻粉,咬上一口,齒頰留香。
趁著熱乎勁,八位村民一齊動手制作糍粑。20分鐘后,120個手工捏成的圓餅狀糍粑,整整齊齊擺在竹簸箕里。一個星期后,晾干的糍粑會被放進清水浸泡,吃的時候撈幾塊出來,一直可以吃到明年開春?!艾F(xiàn)在城里賣的糍粑,大都是機器壓制的,比較軟,沒有手工糍粑有嚼頭?!标愑抡f。他覺得自己打的糍粑更好吃,就是比較費工夫。在外地上學的兒子和女兒馬上就要回家過春節(jié)了,他得提前把糍粑準備好,到時或煎、或烤、或煮給他們吃,一家人過個團圓年。
66歲的村民陳炳烽說,他16歲就跟著大人們學會打糍粑。以前,村里哪一家打糍粑,他都會主動幫忙,久而久之成了打糍粑的“土專家”。如今他年紀大了,使不動粑棍,只能在一旁指導。
陳炳烽告訴記者,為了保證糍粑的口感,從蒸到打都有講究:蒸的時候,米要一層一層地鋪,讓米粒之間留下空隙;粑棍使用前,得用熱毛巾焐一焐棍頭,以免影響糍粑的溫度和粘度……
同樣66歲的村民陳美友說,他小時候食物缺乏,糍粑是稀罕食品,春節(jié)前打糍粑就跟過節(jié)一樣,有的人家事先會燒香、放鞭,打完糍粑后還得請人喝酒?,F(xiàn)在,幾乎家家戶戶會在冬至后打糍粑,雖然儀式感不如當年,但這一習俗一直保留下來。過年時,糍粑是居家生活和招待客人的必備食品,大人、孩子都愛吃。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lu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 網(wǎng)絡(luò)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關(guān)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廣告服務(wù) - 在線投稿
版權(quán)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fù)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