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軍體拳、散步和騎車是馬旭和老伴顏學用最愛做的三件事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攝
2018年10月1日,85歲高齡的馬旭以騎自行車的方式,堅持每天鍛煉身體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2月1日,顛簸一周的馬旭、顏學用夫婦回到黃陂木蘭山下家中。長江日報記者再次來到二老家里,和獲獎前一樣,家中陳設依然樸素簡陋,唯一的變化是被兩位老人當作閱讀室和會客廳的那間最“體面”的屋子里,多了一個行李箱。
箱子里裝的是“感動中國”獎杯和黑龍江省頒給她的“冰城楷模”證書。
“我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驚動了家鄉(xiāng)、北京、武漢三地,獲得這么大的榮譽,受之有愧吶?!瘪R旭摩挲著榮譽證書,雙腳交疊。
14歲入伍,戎馬一生多次立功受勛
馬旭和顏學用夫婦離休后,住在武漢黃陂區(qū)木蘭山下軍區(qū)大院旁,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去年10月之后,寂靜的小院熱鬧起來。沒人會想到,耄耋之年、平素過著貧寒生活的夫婦,竟拿出千萬積蓄資助家鄉(xiāng)黑龍江省木蘭縣的教育事業(yè)。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身高僅1米55、體重不到40公斤的瘦小老太太,曾是一名空降兵,參加過遼沈戰(zhàn)役、抗美援朝,戎馬一生,多次立功受勛。
被馬旭當作閱讀室的屋子一角,掛著她當兵時的照片?!案赣H去世得早,我和弟弟跟母親相依為命?!瘪R旭看著照片回憶。
1933年3月,馬旭出生在黑龍江省木蘭縣。馬旭記得很清楚,她們家很窮,秋收之際,媽媽就去別人田地里撿收割后剩下的玉米、土豆,日子過得緊巴巴。
1947年,貧民會主任(現(xiàn)在叫村委會主任)建議馬旭媽媽送一個娃去當兵?!暗艿芴。瑡尵妥屛胰チ恕?。
14歲的馬旭在鄉(xiāng)親的護送下參加了解放軍?!叭绻麤]有跟著解放軍的隊伍走,可能早就沒有我了?!爆F(xiàn)年86歲的馬旭十分慶幸當年的選擇,她說若不是參軍,她會和兒時的小伙伴一樣,等待隨時可能降臨的厄運。
抗美援朝結束后,1954年馬旭作為優(yōu)秀衛(wèi)生員,被保送到第一軍醫(yī)大學深造,其后以優(yōu)異的成績分配到武漢軍區(qū)總醫(yī)院。在這里工作不到三年,她便主動要求調到前線野戰(zhàn)部隊醫(yī)院。
為解開跳傘致傷謎題,29歲當了傘兵
“馬旭夫婦倆當年就是我們隊的傳奇人物?!睂τ隈R旭捐助家鄉(xiāng)1000萬元的舉動,遼寧省撫順市社保局退休干部金長福老人覺得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金長福比馬旭小23歲,是她當年的戰(zhàn)友。
1961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作為軍醫(yī),馬旭一開始只是負責跳傘訓練的衛(wèi)勤保障。馬旭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有空降兵因為落地不穩(wěn)而腳踝、腰部受傷。
如何避免空降兵著陸損傷?馬旭對此百思難解。她向領導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跳傘!
金長?;貞?,他聽與馬旭的同期傘兵說過,為了能當上傘兵,身材嬌小的馬旭在宿舍挖個坑,墊上細沙,椅子疊到桌子上,每晚就對著這個“簡易跳臺”練習。
如愿考上傘兵后,考慮到馬旭身材太過嬌小,懷孕生子風險比較大,同時為了支持妻子的“藍天夢”,同是軍醫(yī)的丈夫顏學用主動做了結扎手術。
1983年4月,馬旭夫婦研制出“充氣護踝”,可使跳傘著陸時的沖擊力減半,推廣后扭傷率大幅下降。夫妻倆發(fā)明的充氣護踝,1983年刊登在《解放軍報》頭版頭條,1989年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夫婦倆在軍內外報刊發(fā)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并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jù)》,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
傾其所有,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播種希望
夫妻倆簡樸了一輩子,幾乎從來不買新衣服。“部隊發(fā)的迷彩服、解放鞋就挺好了?!崩习轭亴W用指著身上的迷彩服說:“破了補補還能再穿?!?/p>
少小離家,而東北老家也早已沒什么親人。但一個心愿卻時時纏繞著馬旭的心:我能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
多年前,馬旭和老伴在金銀湖買了一套商品房,原本想開衛(wèi)生所,后來實地一考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都是高樓大廈,封門閉戶。于是他倆決定賣掉房子。最終,房子賣了400萬元。拿到“巨款”,她進一步萌生了捐助家鄉(xiāng)的想法。
“我和弟弟先后從軍,我在空降兵,他投身國防工業(yè)。母親去世的時候,我們都不在她身邊。沒有黨和國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開不了診所,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回饋社會?!瘪R旭說。
馬旭的想法得到了顏學用的支持。顏學用說,這么多年積少成多,加上賣房所得,兩位老人攢了1000萬元,可以說是他們的畢生積蓄?!艾F(xiàn)在黨中央提出要精準扶貧,我們把這些錢捐給家鄉(xiāng),在教育方面發(fā)揮作用,用實際行動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瘪R旭說,木蘭縣教育資源匱乏,只有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鄉(xiāng)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看淡物質享受,“我和老伴內心富足”
每天早上,兩位老人簡單吃過早飯,便習慣性地穿著作訓服,騎自行車到附近軍區(qū)大院鍛煉,包括打軍體拳、散步和騎車,每天要持續(xù)兩個小時。鍛煉回來后,老兩口就一起坐在屋子里看報紙雜志,享受安靜的閱讀時光。每個周末,他們還要乘公交車到老年大學,學習舞蹈和書法等課程。年過八旬的馬旭曾四次考研,家里貼滿日語單詞。
2月1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馬旭家里時,趕上湖北省軍區(qū)老干辦一位干部前來探望老人,特地帶上了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讀書的兒子“接受教育”。
近3個月來,登門拜訪的人和來采訪的媒體一撥接一撥。很多人都問過馬旭一個問題:“過著這么清貧的生活,苦不苦?”
說話間馬旭陷入了回憶。“比起那種饑無糧寒無衣的生活,現(xiàn)在吃得飽、穿得暖,我們已經(jīng)很知足很感恩了?!瘪R旭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吃喝玩樂只是一時歡愉,如果個人的螢火微光能對社會、對他人有一點幫助,就是最有意義的事?!拔液屠习榈膬刃暮芨蛔恪薄?/p>
長江日報記者 王愷凝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