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演唱蒙古族短調民歌。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12日電(記者張曉龍)75歲的非遺傳承人江姑,5歲起就登臺演唱民歌。愛唱歌的江姑說,是人民群眾給予她巨大力量,使她演唱、收集和創(chuàng)作了大量蒙古族短調民歌,并有機會將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下去。
1949年,江姑出生在新疆溫泉縣米爾其克草原一戶蒙古族牧民家中。她這樣追憶自己的童年:“牧區(qū)聚會時大家就唱歌,人們唱著歌、敬著酒,到哪里都少不了?!痹诟赣H和鄰居的熏陶下,江姑很小就能歌善舞,是草原上的“小童星”。
江姑是聽著草原上飄蕩的蒙古族短調長大的?!澳切└韬蜕钕⑾⑾嚓P,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自山谷回音,甚至鳥鳴和犬吠,就連沒上過學的人也能聽懂。”這是江姑對短調民歌最早的印象。
牧區(qū)生活并不止歌舞,父親總是嚴格教育江姑要學會勞動。“6歲時,我就學著擠牛奶、打飼草、剪羊毛。當時并不理解,后來特別感謝父親,是他讓我成長為一個堅強的人?!苯没貞浾f。
1965年,溫泉縣成立“烏蘭牧騎”,多才多藝的江姑成為其中一員。
“烏蘭牧騎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各民族語言、歌舞我們都要學。”江姑一邊說著,一邊清了清嗓子,輕唱道:“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風光……”
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使用撥彈樂器托布秀爾演奏蒙古族短調民歌。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溫泉縣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每年6月,烏蘭牧騎隊員都要到牧區(qū)體驗生活,兩個人住在一戶牧民家中,隊員們一邊生產(chǎn)勞動,一邊創(chuàng)作節(jié)目。
烏蘭牧騎走遍了溫泉縣的農(nóng)牧村落、邊境哨所,江姑的歌聲也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后來,有民間藝人找到她,請她記下那些即將失傳的民歌,從那時起,她便用隨身帶著的本子收集、整理民歌。
“他們唱,我記下歌詞,但音樂怎么辦?我當時連簡譜都不會,腦子就死死記住,日思夜想,直到找到人幫忙用譜子記下來?!苯眯χf,后來有了錄音機,自己也學會記譜,終于不再求人。
11月27日,江姑(右)和她的學生在一起交流蒙古族短調民歌演奏。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到目前為止,江姑已經(jīng)收集了300多首蒙古族短調民歌,主題涉及農(nóng)耕、習俗、歷史等,她的夢想是把這些民歌編成一本書,留給后人。
據(jù)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化館非遺辦負責人甫金紅介紹,隨著2022年蒙古族短調民歌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江姑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開始得到政府資金支持,目前已精選出180首短調民歌集結成書,內容包括民歌對應的簡譜、五線譜等。
江姑從溫泉縣烏蘭牧騎退休后并沒有停止工作。她義務在文化館、老年大學、歌舞團、社區(qū),為民歌愛好者授課,其中最小的學生只有十多歲,最年長的同她一樣,已年過古稀。
一些年輕的音樂人也慕名向江姑學藝,他們對經(jīng)典的蒙古族短調民歌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嘗試著把傳統(tǒng)音樂和搖滾樂、爵士樂等流行音樂結合在一起。
11月27日,江姑向記者展示她記錄民歌的小本子。新華社記者 張曉龍 攝
采訪結束時,樂觀的江姑老人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直到今天,無論她去哪里,身上都帶個小本子,聽到好詞佳句就記下來。她堅信,這些屬于人民群眾的語言,依然是傳承、發(fā)展好民歌的關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