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百亮
“印度,即婆羅多,是一個邦聯(lián)”,印度憲法開篇如是說。相比自波斯人開始,外部世界對南亞次大陸這片土地的稱呼“印度”,“婆羅多”一詞有濃厚的印度教色彩。近日在一次采訪中,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謝鋼說,他對擬更改國名之舉并不意外,因為印度人民黨一直想把關注重點轉到回歸傳統(tǒng)上。
帶著這樣的背景認知再來閱讀澳大利亞歷史學家約翰·祖布爾茨基于2022年推出的《印度五千年》,才能和作者形成一種默契,理解他書寫印度歷史的努力。
約翰·祖布爾茨基曾任《澳大利亞人報》《南華早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駐新德里記者,還曾在新德里和雅加達擔任外交官。他在印度生活了相當長時間,這已是他第五本關于印度歷史和文化的專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是多種風俗、種族、種姓、語言和信仰的混合體。如祖布爾茨基所說,“要把5000年的印度歷史濃縮在這本小書里,同時試圖傳達其微妙之處,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但也是必要的”。他以神秘的恒河、拉賈斯坦邦的沙漠堡壘、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和印度傳說中的文明遺跡為背景,從印度最早的居民和哈拉帕文明講到印度教的孔雀王朝和朱羅王朝,再到穆斯林的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從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講到爭取自治的斗爭以及今天的希望和挑戰(zhàn),刻畫了佛陀、亞歷山大大帝、阿克巴、克萊武、黑斯廷斯、威廉·瓊斯、提普蘇丹、拉克希米·葩依、寇松、真納、圣雄甘地和尼赫魯等人物的形象,將五千年的神話、叛亂、戰(zhàn)爭、偉大的帝國、衰落的王朝、入侵、殖民和獨立濃縮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祖布爾茨基以一份大事年表開篇,但除了歷史主線之外,本書一大特色是將讀者引向過去其他有趣的方面。例如誰是最早的印度人,宗教是如何塑造這個國家的歷史的,貿易又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種姓制度如何運作,外國旅行者是怎樣看待這個國家的等等。他還帶領讀者了解印度獨立后的重大事件:圣雄甘地遇刺、國大黨的動蕩、緊急狀態(tài)、曼達爾委員會、經濟改革、巴布里清真寺的拆除以及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興起。
外國旅行者和征服者對這個神奇國度的觀感,也是祖布爾茨基書寫的重點。亞歷山大的大將塞琉古派出的大使麥加斯梯尼提到傳說中沒有嘴巴的人,只靠烤肉、水果和花朵的香味生存;還提到一種長著大耳朵的種族,他們把耳朵像毯子一樣裹在身上。在東晉佛教朝圣者法顯的筆下,笈多王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和平、繁榮,幾乎沒有犯罪;城市里有眾多慈善機構,也有向所有病人免費開放的醫(yī)館;帝國之內,不需要通行證。法顯作品中還出現了對種姓制度中賤民的描述。最低種姓的成員必須敲打一根木頭,宣示他們的到來,以免污染到他人。唐代高僧玄奘也提供了戒日王統(tǒng)治時期社會圖景的寶貴信息,并特別提到了當時的煉金術。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則描繪了德里蘇丹國鼎盛時期的宮廷和社會。
在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的征服者巴布爾的筆下,印度人“長得也不漂亮,他們之間也沒有社交和相互來往之事。他們既沒有多大天賦,也不聰明;既不謙恭有禮,也無慷慨大度的胸懷。他們在做手藝和工作中,既無秩序,又無計劃;他們不會用規(guī)尺和墨線。在印度,無好水,無好肉、葡萄、甜瓜,無好的水果,亦無冰,無冰水,集市上則既無好的食品,也無好的面包……”(王治來譯《巴布爾回憶錄》)而在英國殖民者的眼中,印度是一片迷信的異教徒居住的土地。不過,1858年維多利亞女王頒布的一份關于如何管理印度的文告宣稱:“他們繁榮我們才會強大,他們滿意我們才會安全?!庇賳T被命令不得干涉印度人的信仰和儀式,女王否認有任何“將我們的信仰強加于任何臣民”的愿望。當前,印度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而一國如何看待它的歷史和傳統(tǒng),反映著它對未來的期許。祖布爾茨基對印度的明天充滿信心。在他看來,只要印度十多億公民有機會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力,那么這個國家未來可期,因為“歸根結底,印度的現在和未來不掌握在政治家或祭司手中,而是掌握在印度人民手中”。
(作者為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來源:文匯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