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馨 通訊員李林 黃振
“舍家為國、團結奮進,大柴湖的移民精神讓我們深受觸動。”11月11日上午,省人民檢察院漢江分院的檢察官們走進荊門大柴湖黨員干部教育基地,接受紅色洗禮。
自2016年3月揭牌以來,該基地接待前來參觀學習的省、市各級黨員干部超過10萬人次。
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一份份蠟黃的舊檔案,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奮斗故事,將大家?guī)Щ啬嵌螎槑V歲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援丹江口水庫建設,河南淅川4.9萬人遷往蘆葦叢生的沼澤地——大柴湖。
“聽黨話、跟黨走,舍小家、為大家。搬遷是響應黨中央號召,支援國家建設,讓更多人喝上漢江水?!辈窈逃刎撠熑?、69歲的全淅林對這場大遷徙記憶猶新。在兩地政府組織下,移民群眾搭車坐船、棄家舍業(yè)、淚別故土。
每戶150塊壘灶磚、30斤柴火、一盞墨水瓶做的煤油燈、18元安置補貼,移民接待站盡全力保障移民入住。
蘆葦墻,泥巴搪,四根磚柱一間房。移民安置房就建在剛剛砍過的蘆葦?shù)乩铮瑳]地建豬羊圈,只能白天拴門外,晚上拴床頭。
安身立命之地,一片荒蕪,有些人心都涼了。
“漢江不能倒流,移民不能返遷,黨員跟我上!”關鍵時刻,大柴湖區(qū)首任區(qū)委書記吳豐瑞站了出來,挽起袖子、卷起褲腿,帶著黨員干部沖向自力更生建家園的第一線。
“自行車、鐵鍬和解放鞋,成了移民干部的標配。”全淅林動情回憶,近300名移民干部把足跡留在了沼澤地,把名字刻在了移民精神的豐碑上,“讓移民搬得進、穩(wěn)得住、能發(fā)展,這就是移民干部的初心和使命?!?/p>
干群同心,攜手奮斗。
治水!45.4公里長的柴湖圍堤馴服洪水猛獸,2條主干渠、9條支渠、幾百條小渠消除水患。
治窮!種大蒜植藥材,挖魚塘建豬房,一把镢頭墾荒山,一把鐵錘建小廠,“黑土地”慢慢結出果實。
至1999年,移民區(qū)共墾荒造田60602畝,建房61163間,修筑鄉(xiāng)級公路21.5公里、村級公路110公里、橋梁140座,蘆葦蕩漸成米糧倉。
柴湖冷暖,各方牽掛。50多年來,國家、省、市各級各部門對柴湖給予了巨大支持。2013年,柴湖振興發(fā)展上升為省級戰(zhàn)略。2014年,荊門大柴湖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
11月11日,全淅林帶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大柴湖魚池村。
別致的小院、錯落的圍墻、蘆葦?shù)那逑?,老人悠閑安逸、孩童歡歌笑語。無法想象,這里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8900元,今年預計達到1.2萬元。
魚池如一扇窗,展示著新柴湖。
作為全國最大移民集中安置區(qū),今日柴湖已是產(chǎn)城融合新區(qū)、花卉特色小鎮(zhèn),擁有7平方公里的“中國花城”,占地4.5平方公里的生態(tài)田園新城拔地而起。
柴湖在變遷,精神在傳承。
離柴湖教育基地不遠,新建成的大柴湖移民紀念館即將開館,館內(nèi)留存著拓荒帶頭人吳豐瑞書寫的毛筆字——
繼續(xù)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 - 網(wǎng)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